手机市场半年报:美国疯狂囤货,华为杀回中国第一,但好日子真到头了?
现在这市场,该换手机的人早换了,再降价也刺激不动了。”一位华为店的伙计跟我聊起来,挺实在的。
确实,从去年底开始,全球手机市场好像缓过点劲儿来,连着几个季度往上爬。咱中国这边呢,多亏了国家补贴,今年表现还行。但就像那伙计说的,这波涨势更像是跌到底了自然弹一下,补贴这剂“强心针”的药效,也开始不行了。“Mate系列还撑得住,可刚上的Pura80系列,我们这儿都开始降价了。”他补了一句。
看看数据吧,更说明问题。IDC刚出的报告说,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接近3亿部(2.952亿),比去年多了1%,但这速度比上季度慢了。更惨的是Canalys(现在归Omdia了)的数据,说二季度全球手机销量居然跌了1%,这可是连着涨了六个季度后头一回掉头向下!
“这结果不意外,之前的回暖,不过是把后面的需求提前透支了。”一位手机圈的分析师跟我直言。他觉得,今年整个手机市场的大盘,悬乎。
美国囤货忙,中国清库急
“好日子是真过去了。”前阵子跟小米的市场人员聊,他也是满脸无奈。看近两三年的全球市场,成熟地区基本饱和了,没啥颠覆性的新玩意儿,谁还老想着换手机?
得说明下,不同机构算账方式有点差别,结果自然不太一样。但甭管谁家的数据,大趋势都一个样:不乐观。就算涨了点,那也是“蚊子腿上的肉”——微乎其微。
牌子排位上,三星、苹果、小米还是全球前三把交椅。三星靠Galaxy A系列,稳稳拿下19.7%的份额,在前五名里跑得最快。苹果老二,占15.7%。虽然促销时它还是老大,但在咱中国二季度跌了1%,好在其他新兴市场两位数猛涨给补上了,全球勉强涨了1.5%。小米被印度拖了点后腿,二季度只涨了0.6%,有点费劲。vivo和传音排四五。传音有点惨,一季度被打出前五,财报更难看:收入缩水四分之一,利润更是暴跌近七成!
Canalys(Omdia)的高级分析师Runar Bjørhovde说得挺透:“二季度市场慢下来,是因为疫情换机潮退了,加上消费者需求一直没劲。不过厂家们倒还算稳,忙着在提升效率和搞点战术成果之间找平衡。很多厂本来指望二季度多卖点,结果怕压太多库存,只能调低生产目标。”
清库存成了主旋律,中国最典型。 光看销量,二季度中国市场好像还涨了点,但这其实是靠补贴“甩货”甩出来的。要看真正从工厂出来的货(出货量),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连涨六季后,今年二季度掉头向下了!
IDC说,二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跌了4%,掉到6900万部,主要因为大家买不动了,政府补贴的劲儿也泄了。IDC的全球老大Nabila Popal一针见血:“中国没达到预期,拖了全球的后腿。补贴没刺激出需求,中国二季度就跌了。618电商节看着热闹,卖得光,但厂家和渠道主要是在借机清库存,根本不是为了多卖新货!”
美国那边呢?画风完全相反——在疯狂囤货! 为啥?都是关税闹的。川普政府关税政策啥时候落地、涨多少,谁心里都没底。苹果、三星、摩托罗拉(联想)这些大佬,都在拼命堆库存,提前备货,生怕到时候抓瞎。这是他们应对复杂国际局面的重要“保命”招数。
Canalys(Omdia)的钟晓磊跟我确认:“在美国出货,厂家都很积极,就是怕关税,得多囤点货以防万一。”之前就有风声,说要是关税真加了,下半年美国电子产品,包括iPhone和其他手机,至少得涨价10%起。
IDC中国的郭天翔也点头:“现在好些国家的渠道商,为了应对未来关税波动对供货和价格的冲击,都在积极囤货,就怕以后缺货或者涨价。”
华为杀回国内第一,但低端市场警报响了
市场疲软碰上经济前景不明,全球手机市场格局在变,不同牌子在不同战场表现也天差地别。这时候,拼的就是谁能在疲软市场里扛住,看品牌号召力和产品硬实力了。跟之前Counterpoint的销量结果一样,IDC这份看出货量的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也显示:华为王者归来,重登国内第一宝座!
华为能杀回来,其实不意外。 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,它也是国家补贴的大赢家,像nova、上一代Pura、还有部分Mate70系列,都吃到了补贴红利。IDC亚太区的黄子兴评价:“华为四年多后重返榜首,充分证明了它强大的品牌吸引力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。”
Counterpoint的Ivan Lam也点出关键:“华为依然在享受其核心用户群的高度忠诚,这些用户正在用华为新品替换旧机。”关于中国二季度手机销量的详细战况,我们之前文章《中国手机市场新格局:华为夺魁,小米放缓,苹果重返前三》扒过了,这里就不啰嗦了。
不过,下半场较量更凶险! 随着补贴的“药劲”过去,国内手机市场的厮杀,尤其在中端机这块主战场(小米、一加等品牌的主阵地),会白热化。
IDC的Arthur Guo(郭天翔)提醒:“当前经济环境挑战重重,消费者信心还是不足。”他觉得短期内智能手机需求想猛增可能性不大,下半年局面会更复杂。
放眼全球,高端市场一直相对稳当。 但在各种不确定性下,中低端市场反而可能迎来新一波危机。这一点,从一季度新兴市场的下滑就能看出苗头。传音是个典型例子,虽然二季度挤回全球前五,但出货量同比还是跌了快2%。
聊到传音,黄子兴分析:“传音主攻新兴市场,下跌原因俩:一是去年换机高峰后,消费者面对高生活成本捂紧了钱包;二是内存涨价逼得厂商更谨慎,得先保利润。”
IDC的Nabila Popal总结得更犀利:“经济一不确定,最受压的就是市场低端,那儿的人对价格最敏感。所以低端安卓机正经历一场危机,把整个市场增长都拉低了。”
AI能救场吗?还得再等等! 之前不少人指望AI是刺激需求的“大招”,但现实数据泼了盆冷水。“大部分消费者买手机,最看重两点:价格和牌子。有了这两样,才可能去考虑AI这种锦上添花的功能。” Canalys(Omdia)的钟晓磊跟我说,“现在消费者对AI价值感知最大的障碍,是不知道拿它具体能干点啥。大家还是习惯老一套,那个惯性还没转过来呢。”
高不确定性、关税波动、通胀失业这些宏观经济挑战,让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。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就微增0.6%,达到12.4亿台。
不过,也别太悲观。 比如,苹果的折叠屏手机量产据说有谱了,这玩意儿今年可能会迎来一波小阳春。作为高端形态的代表,主流品牌基本都入了折叠屏的局。去年虽然增速缓了,但苹果这个“风向标”一进来,肯定能带一波节奏,让更多人想尝尝鲜。
当然有个前提不能变——价格得配得上体验。 不然啊,折叠屏永远只能是小众玩物。